【人物简介】赵占亚,副教授,文法系主任。长期从事大学英语教学,并积极探索思政教育新模式,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学习,教学成果显著。主编《英语四、六级学习词典》《21世纪商务英语口语手册》等,并发表教学及科研论文数十篇。曾获河北省普通本科院校教学名师、河北经贸大学十佳教师等荣誉称号,并多次指导学生获得国家级、省级外语大赛奖项。

“感谢这个时代,让我走上了三尺讲台,无怨无悔;感谢经管这方蓝天,让我的青春在这里尽情挥洒;感谢经管这个平台,让我的生命在这里绽放光彩。”这是文法系主任赵占亚在2024年星光工程“育人之星”颁奖会上的心声,也是他三十余年教学生涯的真实写照。
1989年,赵占亚从河北大学英语专业毕业,原本怀揣着军旅梦想的他,被分配到河北财经学院(现河北经贸大学)基础部外语教研室。正是这个“并非首选”的职业,却成了他倾注一生心血的事业。“做着做着就喜欢上了这个工作,”赵占亚说,“我和学生都是彼此滋养,相互赋能,同向同行,共同成就。”
以身立教:课堂里的严谨风范
走进赵老师的课堂,一个现象引人注目:学生很少低头看手机。并非因为强制规定,而是因为他始终穿梭于学生之间,脱稿授课、随机提问,用沉浸式教学吸引学生注意力。“我不依赖于PPT,因为备课需要认真地‘背’而非简单地‘备’——只有把内容烂熟于心,才能走出讲台,真正关注学生。”这种要求背后,是他对教学本质的坚持:教师必须业务过硬,才能唤醒学生的求知欲。
这份严谨源于自律。多年以来,他一直坚持每周用英语为学生们梳理国内外新闻时事,将鲜活的英语知识第一时间传授给学生。此外,他坚持每天记英语笔记,十几年来从不间断。一方面充实自己,更新知识,开阔眼界。另一方面,为同学们起好示范引领作用。
融合创新:思政与专业的精准对接
近年来,赵占亚积极创新思政教学新模式,整合文法系多个专业资源优势,以“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短视频大赛为抓手,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学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课堂是思政教育的主阵地,赵老师坚持每周精选如“一带一路”倡议、“新质生产力”等时政热点,在课堂上用英语进行深入讲解,并引导学生课后归纳整理核心词汇、熟读直至背诵。
为拓展学习平台、惠及更多学生,他组织融媒体在微信公众号开设“英语思政有声书”栏目,遴选优秀学生朗读时政内容制作音频资源,实现扫码即学。
今年暑期,他进一步开发了学院的“思政英语词汇大赛”,借用融媒体又创新推出“假期必备思政词汇”学习资源库,开学后组织线下考试,有效强化记忆与应用。“将中国理念、中国价值观的核心概念转化为易于掌握的外语词汇包,通过微学习模式,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为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储备语言和文化能量。”《中国教育报》记者这样评价活动的意义。
为了给“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短视频大赛储备各方面优秀人才,赵占亚还指导文法系同步组织“英语配音大赛”等活动……这一系列环环相扣的举措,不仅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更有力深化了他们对国家发展与时代命题的理解,厚植了家国情怀。
精益求精:严谨治学的实践者
“忙碌并快乐着。”这是赵占亚对自己工作状态的评价。近年来,赵占亚带领学生在“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短视频大赛、地标产品国际传播等竞赛中屡获国家级奖项。荣誉背后,是他工匠精神般的严谨:为研究获奖作品,他一帧帧分析视频字幕,手抄30部作品的英文脚本,甚至逐句批注翻译误差。“字幕断句、中英排版、主题逻辑——每个细节都值得推敲。你要想指导学生,必须懂得作品好在哪里。”今年暑期,他更是整理了110部获奖作品,笔记记满两大本。
对于文法融媒体中心的工作,他要求做到“当日采访、当日剪辑、当日成片”,以媒体人的标准训练学生效率;他组织“学宪法讲宪法”演讲比赛时,细致到点评选手的服装、背景和互动节奏。“态度决定高度——细节的差距,就是卓越与平庸的距离。”
在他的带领下,刚成立一年的文法融媒体中心硕果累累。谈及成果,赵占亚了然于胸:校园新闻推出视频23期,公众号“文法视界”推送文章87篇,思政有声书21期,英语思政有声书20期,“15秒看经管”视频11期,思政文化术语20期……不仅如此,近几年,文法系还斩获省级奖项23项、国家级奖项5项的骄人成绩。
面对这些亮眼的数据,赵占亚骄傲地说,文法系能有今天的成绩,离不开学院和系书记的大力支持,更离不开带队的乔蕾老师及勤奋能干的学生团队。

育人有情:严谨背后的温度
尽管治学严谨,赵占亚的育人理念却充满温度。他坦言:“教师与学生是彼此滋养的关系。”他坚持每年为新生开设“大学第一课”,用“厚植家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赓续吃苦精神,强化自律意识,锻造强健体魄,点燃奋斗激情,珍惜美好时光,发奋励志成才”八句话引导大一新生做好人生规划。他心疼年轻教师事务繁杂,主动承担协调工作:“我能多做一点,他们就能少忙一点。”这种严谨与包容的结合,让老师学生既敬畏又敬爱。
三十余载教学生涯,赵占亚用热爱与坚守诠释着一名人民教师的责任与担当。从最初并非志愿从教到如今一站就是三十多年的三尺讲台,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教育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份使命;不仅需要专业知识,更需要责任与坚持。正如他所说:“感谢这个时代,让我走上了三尺讲台,无怨无悔。”这是一名人民教师最朴实的心声,也是对教育事业最深情的告白。
(撰稿 陈杨慧琪)
党委宣传部
2025年9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