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学院(新)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师者如光】王文福:三重人生淬师道,一颗丹心育英才
发布时间:2025-09-25 浏览次数:

【个人简介】王文福,管理学博士,副教授,高级工程师,现任经管学院管理系副主任,济南大学商学院MBA 专业硕士生导师、河北工业大学“企业文化实践课程”特聘教授、国际商业 TRIZ 协会IBTA 中国区核心专家。研究领域包括企业战略与转型、市场营销、传统文化与管理创新等。参与国家基金社科项目1项;省社科基金项目1项;政府循环经济区域规划课题3项;主持省教育厅教改课题1项;指导学生参加国家级和省级的管理、商业及创新类大赛,并多次获得奖项。

淬火成钢:从营销高管到博士求索的“逆风之旅”

王文福主任的职业生涯,本身就是一部充满“创新”与“转型”的奋斗史。1996年,他从河北经贸大学经贸英语专业毕业,以全系就业第一人的姿态,提前进入河北省外贸五矿进出口有限公司上班,投身于那个时代最前沿的对外贸易浪潮。从广交会上的青涩实习生,到能独立应对各国客商的业务骨干,他凭借勤恳与智慧迅速成长。东南亚经济危机后,他转而主攻内贸,一度做到了华东区的高级经理。

然而,在事业看似一帆风顺之时,他却做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决定——攻读博士学位,而且是跨度极大的“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我硕士读的是工商管理,但博士选择技术经济,跨度确实有点大,”王主任坦言,“但我始终觉得,一个人不能被自己的专业和经验所束缚。技术与管理,就像太极的阴阳两面,看似对立,实则相生相济。一个企业,既离不开技术的革新,也离不开管理的智慧。”

42岁,对于许多人而言是事业稳固的黄金期,王文福却选择了脱产读博,这无异于一场人生的“豪赌”。“当时确实有压力,但更多的是一种渴望,一种对系统思维的追求。”他回忆道,“读博士最大的益处,就是让我像哪吒一样,从‘藕粉身’变成了‘金刚身’,完成了一次脱胎换骨的蜕变。”

这段经历,不仅赋予了他深厚的学术功底,更塑造了他独特的思维方式——系统思维、逆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这为他日后投身教育事业,播下了创新的种子。“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思维方式决定了你对世界的感知,”王教授感慨道。今年5月,这位入职经管学院不到一年的“外来人”,大胆地在学院举办了一场国际商业论坛——2025国际商业TRIZ会议(中文场),来自浙江大学、郑州大学、重庆邮电大学等20余位国际商业TRIZ协会(IBTA)中国区专家及协会、企业众多嘉宾应邀而来,会场上,大家各抒己见,思想的火花在交流中激烈碰撞,迸发出许多新颖且具有前瞻性的思路。在场的学生也收获不小,近距离领略了系统思维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魅力。王主任趁热打铁,于今年下半年开设了《基于TRIZ的管理创新方法》通识选修课,没想到课程受到众多学生的追捧,班额很快就被报满。

BCBD9

知行合一:从“避坑指南”到“T型英才”的赋能者

因为拥有丰富的国内外工作实战经验,王文福的课堂注定与众不同。他没有照本宣科,而是将企业最鲜活的案例、最真实的困境带入课堂;还坚持每学期定期听课,经常向学院的主任专家细心请教,

也将他读博期间建立的思维模式,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

“我现在的想法就是尽可能提前给学生们把坑画出来,然后教会他们怎么避开这个坑。”王教授说。他的两个创新方法课,分别取名为“萃智”(学方法)和“淬志”(学创业),是学生们口口相传的“宝藏课程”。课堂上,他创新性地采用PBL(项目制教学)模式,将一堂课巧妙地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段是You(学生主讲),第二段是Us(小组讨论),第三段是We(教师总结)。同学要讲,就要先看书、做PPT,这就是一个预习的过程。同学讲完后引导分组做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讨论完以后,最后1/3由我来讲。在我讲的时候,就可以将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揉到课程的价值目标中去。”大部分同学能够认真准备和精彩发言,形成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课堂模式与氛围,从而最大限度地构建老师与学生的理想关系境界“教学相长”。

这种教学方式,正是王教授“T型人才”理念的具体实践。他常说:“专业是那一竖,越深越好;那一横是知识的宽度,越宽越好。”在他看来,专业能力决定了你能否进入一家公司、胜任一个岗位,而知识广度则决定了你能否联合其他部门,甚至影响你的领导——这就是“向上管理”。他进一步强调:“大学教育的核心,不是学知识,那是高中该做的事;大学要练的是能力,是‘T型人才’那一横的宽度。学生要敢于质疑老师,敢于表达自己。在我的创新课上,我最期待看到的,就是学生们热烈讨论,甚至打断我提问的样子。当同学们敢于质疑我的时候,这门课才真正上好了。”

融会贯通:“创业联盟”育人生态的构建者

王文福教授深知,应用型学院的学生,面临的就业市场竞争非常激烈。传授知识绝不能关起门来办学,要为学生“破壁”赋能,帮助他们找到自信,明确方向。

“我发现,参加大赛很大的一个问题是信息资源不互通,学生很难跨专业、跨系部组队。”王教授敏锐地指出了问题,“而真正能冲击国奖的团队,往往是由不同专业、不同性格、不同学院的学生组成的。我们必须打破这种‘信息孤岛’。”

为此,他牵头承办了“新文科创新实践大赛”,并主动向全院各系开放,通过建群的方式确保信息畅通。他鼓励学生:“学生们不要总在宿舍里找好姐妹、好哥们组队,要勇敢地走出去,通过讲座、活动,认识其他系的同学,直接加微信,说‘将来咱们大赛组队’!我相信,没有人会拒绝一个真诚的合作伙伴。”

为了让学生真正“破壁”,他积极推动“教学、科研、大赛”的闭环,并致力于构建一个包含“学生、教师、校友、企业、协会”五个层次的“创业联盟”,“在校生有热情,老师有课题和资源,校友有经验和平台,企业有需求和岗位,协会有信息和渠道。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些资源链接起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他介绍说。这个联盟可以有效地整合各方资源,为学生搭建一个广阔的实习实践和就业平台。

188BA

初心不改:捧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从外贸精英到博士学者,从企业高管到高校教师,王文福的每一次转型,都源于对“成为更好自己”的追求。而当他选择成为一名教师时,这份追求便升华为对学生的责任与热爱。

“我的一生中,遇到了三位好老师,他们是我人生的引路人。”王文福感怀道。高中班主任老师鼓励他学好英语,指引他走向更广阔的世界;大学的辅导员老师为他提供了有竞争力的就业指导;博士生导师用“渔樵耕读”的生活方式,让他看到了人生的另一种可能。王主任深知,一个好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有多大。“我希望自己也能成为这样的引路人,点亮学生的心灯,让他们在大学期间找到方向,获得自信,遇见最好的自己”。

采访的最后,王主任引用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名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颗心,是对教育事业的赤诚之心,是对学生的关爱之心,更是对未来的希望之心。

(撰稿:陈杨慧琪 智欣茹)

党委宣传部

2025年9月24日


版权所有  河北经贸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 2016 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红旗大街428号 | 邮编:050091

扫描关注官方微博

扫描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