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破解数字贸易领域人才供需错配难题,搭建高校与企业协同育人桥梁,我院于10月29日下午在五楼会议室召开“数字贸易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对接” 企业家论坛。衡水市商务局副局长刘芸,阿里巴巴国际站(冀南)本地渠道商总经理王朝军、32 家数字贸易相关企业代表和学院各系负责人齐聚一堂,共话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之道。论坛由学院副院长王鸿喜主持。
王鸿喜指出,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需打破“重理论、轻实践” 的传统模式,主动对接产业需求。他强调,学院正通过设立微专业、引入企业导师、建设实践基地等举措,推动电子商务、国际贸易等专业与数字贸易产业精准对接。同时,将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把金融会计知识、跨文化沟通等产业急需能力融入通识课程,推动实习模式改革,从“盖章式体验”转向“项目式实战”,切实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衡水市商务局副局长刘芸结合自身工作经历与区域产业发展现状分享见解。她谈到,河北省167个县域均有特色产业,以安平丝网产业为例,不少企业因年轻人不愿前往县城就业,只得在石家庄设立贸易公司,这一现象折射出县域企业的人才困境。她认为,家长倾向于让孩子考研、考公,往往忽视了企业提供的成长机会,事实上企业能为年轻人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她呼吁学校与企业共同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也希望企业能为河北学子提供更多优质就业岗位。
阿里巴巴国际站(冀南)本地渠道商总经理王朝军拥有17年阿里任职经验,他坦言,人才短缺是企业发展的关键障碍。其公司已设立教育事业部,正推动衡水市出台红头文件支持数字贸易人才工作,同时推出“筑巢引凤成龙计划”及大学生社保补贴政策,并呼吁头部企业家组建专业讲师团,助力人才培养。
阿里巴巴国际站校企合作负责人杨莉莉则通过实际案例,详解校企合作落地路径,介绍了“大三前置培训+大四实战实习”的创新模式:即企业最好在学生的大三阶段入校开展针对性培训,到大四阶段安排学生参与企业真实项目,实现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的无缝衔接。
论坛上,众多企业家围绕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展开深入讨论。严一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人事总监豆小红建议校企加强互动交流,推动企业管理者走进校园,帮助学生实现从“学校人”到“企业人”的认知转变,同时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参与企业实习,提升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效率;河北巨人金属制品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亚超拥有近20年外贸从业经历,他建议校企共建带有投资基金的实践基地,彻底改革“盖章式”实习模式,强调学生需具备持续学习力与抗压能力,同时提出企业可派遣专业培训人员入校授课,保障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本次论坛为高校、企业、政府搭建了高效沟通平台,为破解数字贸易人才供需矛盾、推动产教深度融合奠定了坚实基础。
(撰稿/摄影:邢梦涵)



党委宣传部
2025年10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