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河之畔春雷响,千军万马战太行”,带着对跃峰渠精神的崇仰,6月30日,院团委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来到位于峰峰矿区的跃峰渠纪念馆,重温十万大军劈山修渠战太行的伟大壮举。
实践小分队刚刚下大巴,便看见一条宽广的水渠由山上奔涌而下,“千峰百嶂跨险要,一跃冲向万里涛”,正是跃峰渠的真实写照。而跃峰渠纪念馆正跨立于跃峰渠水流之上,渠水流淌而过,仿佛在不断冲刷着历史的尘埃,谱写着太行儿女荡涤人心的奋斗之歌。进入纪念馆,“战天斗地、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协作攻坚”的跃峰渠精神印刻在似悬崖峭壁般的深棕色墙壁上,院党委副书记张丽英带领小分队师生党员,伫立于党旗前,重温入党誓词。
随着讲解员的介绍,我们了解到,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解决邯郸人民生活缺水和邯邢工业基地用水问题,一场改天换地,“引漳入邯”的引水工程在冀南大地上徐徐展开。1975年3月跃峰渠动工修建,从勘探测量、筹集经费、人员军事化管理到建造渠首进水闸、修建冲沙闸、攻克十里洞、修建空中引水渡槽,经历雨水洪涝、泥石流滑坡、隧洞塌方等各种恶劣情况,1977年9月终于建成通水,历时30个月,跨越54座山峰,经过44个隧洞,横跨49道沟壑,总长245公里,灌区流域面积1009平方公里。“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跃峰渠是十万邯郸人民肩扛手凿建成的,也是邯郸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半个世纪以来,跃峰渠已经发展成以农业灌溉为主,集人畜饮水、防洪、发电、工业用水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大型水利工程,为工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在纪念馆里,陈列着修渠施工图、修渠人衣物、施工工具等实物藏品200多件以及200余张珍贵的实景照片,真实再现了40多年前兴建跃峰渠的英雄业绩。“没有炸药自己造,没有白灰自己烧,没有钢钎自己碾,没有石子自己敲”,“没有技术边干边学,没有经验就用实践验证”,小分队队员赵瑶瑶在一张照片前凝望了许久,照片上万丈高崖之上,两位年轻的工人拴着两条简易绳子,双脚凌空在对崖壁进行敲打。“修渠民工平均年龄20岁,和我们同龄,他们不怕苦不畏难的斗志为我们做出了榜样,我们要珍惜幸福,勇于奉献,让青春绽放在祖国需要的地方”。“老一辈邯郸人仅靠一双手和一些简陋的工具创造了这么伟大的工程,我们青年人要传承跃峰渠精神,建设好自己的家乡”,同是邯郸人的小分队队员吴文凯激动的说。
通过此次社会实践,学生们重温了跃峰渠从纸上蓝图变成太行山地上现实的艰难历程。“战天斗地、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协作攻坚”的跃峰渠精神深深的扎根在了学生们心中,他们表示,要像修渠的十万民众一样,在祖国需要时义不容辞,在遇到困难时绝不退缩。参观结束时,小分队队员们再次伫立在党旗前一遍遍喊出对党的承诺:“请党放心,强国有我”!
(供稿:唐莉 王子昆/编辑:姜瑞 郑廷)
宣传部
2021年7月2日